亚洲碳市场:拥抱时代路口的机遇

近日,世界经济论坛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最新报告《亚洲碳市场:企业战略要务》,指出亚洲地区已占全球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,并贡献了全球GDP55%以上,但其碳市场仅覆盖区域碳排放的28%。报告呼吁采取紧急措施,加强亚洲各国碳市场的合作与整合,并详细分析了亚洲碳市场的现状,为企业加快减排、促进低碳经济增长提供了战略方向。


9月11日,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、大中华区工业品、制造和汽车业务主席刘湘平出席香港绿色周。在绿色周期间,世界经济论坛和贝恩共同发布了报告,刘湘平分享了报告洞察。


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梁锦慧表示:“亚太地区每年面临8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缺口。碳市场能够为亚太国家,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,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,以确保低碳转型的有序推进。本报告呼吁企业积极探索并整合碳市场应用,将其纳入整体气候战略,以推动可持续增长,实现低碳转型目标。”


贝恩公司全球专家合伙人刘洋表示:“中国运营着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,2030年市场规模可能达到560-840亿美元,有望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基石。对企业而言,在评估碳市场影响时,不仅要考虑成本与合规压力,更要注重提升市场竞争力。我们建议企业采取整体视角,深刻理解碳市场机制和规则,进而系统地优化减排路径,推动全面创新,最终在低碳转型中构建竞争优势。”


亚洲碳市场:碎片化格局与战略合作机遇


报告指出,整合亚洲碳市场的难点在于各国市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,但同时也蕴含巨大的区域协同发展潜力。《巴黎协定》第六条倡导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统一碳定价,具有极大的潜力。该条款通过“国际转让减缓成果”(第6.2条和第6.4条)促进区域与国家体系之间的对接,以打破市场碎片化并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作。


在申请转移至《巴黎协定》第六条新机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(CDM)核证减排量中,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占据了较大的比例。中国运营着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,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(ETS)预计在2028-2029年覆盖87-106亿吨碳排放,2030年市场规模可能达到560-840亿美元。随着“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(CCER)”机制的重启,中国自愿碳市场恢复运营。根据ETS设定的5%碳抵消上限估算,到2030年自愿碳市场预计将产生3-5亿吨的潜在需求。在这些机制的推动下,中国碳市场有望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基石。


尽管中国碳市场框架较为健全,其发展潜力能否充分释放仍依赖于跨领域协作的深化。关键在于推动绿证与碳信用等机制的衔接,并在组织与产品层面构建统一、规范的碳核算体系,从而形成一致的标准与目标,降低企业合规成本,避免减排措施之间的冲突。


亚洲地区也是《巴黎协定》第6.2条交易发起数量最多的地区,日本、新加坡和韩国均为活跃买家。其中,韩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(K-ETS)覆盖全国79%的碳排放,正在逐步提升特定行业基准配额比例以强化减排;日本于2023年启动国家级自愿性GX-ETS体系;新加坡虽未建立碳市场,但实施了覆盖全国80%碳排放的碳税制度。预计到2030年前,新加坡政府将持续上调碳税税率,促使企业采取气候行动。


相比之下,新兴经济体(如印尼)拥有丰富自然资源,可开发自然为基础的项目,成为全球主要碳信用供应国。然而,这些国家需加强国际协作,接轨全球碳市场标准,才能巩固其在全球碳市场中的地位。


报告强调,每个亚洲市场都具有独特特征,应遵循自身发展路径,通过相互补充、弥合差异、优化成果,实现卓越的减排效果。亚洲在构建统一互通的碳信用市场方面已取得进展,建立了一系列联盟或机制,包括东盟碳市场框架联盟(ASEAN Common Carbon Framework)、由新加坡、英国和肯尼亚共同发起的发展碳市场联盟(Coalition for the Growth of Carbon Markets),以及日本主导的联合碳信用机制(JCM)。短期内,加强邻近市场合作将为长期全球一体化奠定基础。


碳市场:企业加快减排与提升竞争力的战略工具


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、大中华区工业品、制造和汽车业务主席刘湘平指出:“亚洲碳市场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重塑商业格局。企业无论是直接参与碳市场,面临减排监管约束,或受到供应链减排影响,重新评估市场策略都是重中之重。在当前动态的环境中,我们建议企业优先考虑三大战略要素,通过参与碳市场前瞻性的优化企业脱碳战略、利用碳市场发掘新的业务机会、以及共建生态促进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。“


1、参与碳市场,克服净零转型挑战


企业需明确自身排放基准,设定减排目标。采用测量、报告与核查体系,双向整合上下数据流,全面分析排放并追踪减排进展。结合行业特点,评估适用减排技术及抓手,分析减排潜力与成本,明确高效的减排策略。在建立碳排放管理框架后,推动产业链减排,增强供应链韧性,提升客户吸引力。企业应挖掘碳资产潜力,制定碳信用组合策略,满足合规要求并建立低碳竞争力。


2、利用碳市场,撬动新业务增长机会


碳市场的增长催生了对低碳技术与服务的需求,释放巨大的商业机遇。企业可通过两条路径把握机遇。一是强化核心业务,如可再生能源企业扩张规模,增强产品供应;二是发展“第二引擎业务”,如传统能源或化工企业向绿色产业延伸。在此背景下,我们观察到四种商业模式正助力企业抓住低碳经济机遇,包括:提供成熟的低碳技术与解决方案、确立绿色服务领域领导地位、整合数字工具以提升效率、投资绿色氢能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技术。


3、积极构建生态体系,释放碳市场潜力


企业应联合多元利益相关方,构建活力生态体系,激发创新,提升体系韧性,为参与者创造发展机遇。拓展合作网络,与市场参与者、支持机构、监管机构、标准制定组织、聚合平台等建立深度合作,将碳市场发展动力从合规规定转为创造商业价值。


点击下方报告名称或右上角PDF按钮下载


English Version: 《WEF_Asia's_Carbon_Markets_Strategic_Imperatives_for_Corporations_2025》

推荐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