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2日,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·2025中国AIGC创新应用论坛在北京举行,论坛主题为“从大模型到智能体,驱动AI新生态”。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、大中华区高科技业务主席成鑫受邀出席并发表演讲。
成鑫在演讲中指出,尽管生成式AI(GenAI)技术日趋成熟,但超过80%的企业仍难以将其转化为实质性业务价值。核心困境并非技术本身,而在于组织能力未能实现同步进化。没有组织进化,就没有真正的AI价值落地。
理想与现实:难以跨越的价值鸿沟
数据显示,成功应用GenAI的企业能够实现10-25%的EBITDA增长率,利润提升显著。然而,经过两年探索,仅有不到20%的企业能够实现GenAI的规模化部署并获得实质性回报。这种差距并非源于技术本身——从OpenAI的AGI测试到各类模型的卓越表现,AI技术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真正的差距,来自于组织与新技术之间的适配缺失。
困境溯源:当组织进化滞后于技术部署
一个有趣的现象是:对AI最热衷的是CEO和基层员工,而大量中层管理者却成为了“沉默的阻滞力量”。这种分歧导致企业在AI转型中分化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:领先企业从组织和运作模式入手,以GenAI为核心进行业务重塑,实现了约25%的生产效率提升;而落后企业则停留在点状工具部署,未能重塑工作流程,最终陷入“同样工作做两遍、流程未简化”的困境。
突破之道:驱动AI价值实现的四大法则
高层领导必须躬身入局,将AI转型作为“一把手工程”切实推进。这需要CEO每月投入高质量的半天到1天时间深度参与,明确将AI定位为“企业再次现代化的过程”,而不仅仅是技术革新。
战略定位需要以价值为导向,聚焦3-5个对客户和成本影响最大的领域快速突破。在软件开发、营销内容创作、销售与客服等领域,AI已经展现出15%-50%的效率提升空间。
建立“铁三角”运营模式至关重要。成功的AI转型需要技术团队、业务团队和转型支持团队的紧密配合,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转型受阻。
AI时代组织演进的新形态
随着AI技术的深入应用,组织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:人才结构从基础性岗位向与AI强交互的新型岗位转变;组织形态趋于扁平化,信息透明和智能审批减少了传统中层的传递职能;团队模式更加项目化,小团队利用AI工具完成任务成为新常态;总部职能平台则向着“更专业赋能”和“更标准化提效”两个方向演进。
企业AI转型的健康度评估
企业需要对AI项目进行全方位“健康体检”,重点评估三个维度:价值定位是否清晰、当前进展效果如何、组织机制能否支撑规模化推广。这三个维度共同决定了企业能否将AI技术转化为持续的商业价值。
生成式AI的价值实现,本质上是一场业务转型和组织进化的旅程。技术只是引擎,而组织才是决定企业能跑多快、多远的底盘。只有构建适配AI的生产关系,企业才能真正释放技术的潜能,打造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组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