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中国

贝恩 x 中经传媒智库《中国经营报》《商学院杂志》共同发布《2022年企业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白皮书》

今年是中国提出“双碳”目标的第二年,针对“双碳”目标制定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计划,企业需要具备系统性、攻守有道的战略思维。2021年起,贝恩公司、中经传媒智库、《中国经营报》《商学院》杂志共同推出《企业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白皮书》,建立了由“碳中和愿景与计划”、“减碳表现”、“公司治理”、“社会影响力”四大维度构成的评价体系。

为了解企业最新的“双碳”工作推进进展,帮助企业进一步把握机遇,找准方向,近日,各方再度携手,发布《2022年企业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白皮书》(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“阅读全文”下载完整版白皮书),对科技互联网、交通、新能源、传统能源、地产、金融、快消品、餐饮零售等八大行业的头部企业展开为期3个月的调研,覆盖企业近百家。


《2022年企业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白皮书》总结了中国企业的“双碳”表现,分析了不同行业的细分特征,旨在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及行业企业“减碳”行动进程,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碳减排建议与行动指南,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,期待助力企业构建长期的“双碳”竞争优势。

5项核心发现


核心发现一:全球“双碳”变革方兴未艾,短期波折不改中长期坚定趋势

从全球来看,尽管短期“双碳”目标在欧洲遇到一定的波折,但我们认为长期驱动力因素仍未改变,全球“双碳”趋势仍然非常清晰和坚定,“双碳”进程将持之以恒。

乌克兰局势大幅加速了欧盟新能源的建设和投入。同时,环保意识也已逐步深入人心,65%的全球消费者表示担心全球气候变化。总体而言,外围环境波动给欧洲能源结构带来短暂影响,但长期而言将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。就中国而言,短期因素没有影响国家推动“双碳”的进程。“双碳”不仅意味着环境友好,“双碳经济”也将成为中国经济独特的竞争力,中国的新能源500强企业数量荣居全球榜首,占比超过40%。2022年以来,中央进一步出台明确政策指引和支持,为“双碳经济”发展打下稳固基础,中国企业应通过减碳战略战术的结合“乘风而上”。

核心发现二:“双碳”规则愈发明晰,宏观层面“格局渐成”

2022年是中国政府提出“双碳”目标的第二年。宏观层面,中国“双碳”实现良好开局,呈现出“格局渐成”的良好势头。

过去一年,“双碳”规则愈发明晰,为中长期发展方向定调。全球范围内,欧盟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碳市场,其碳关税步步逼近,将于2023年开始要求相关企业做出披露,2026年开始碳关税或将正式落地,因此预计将于4~5年后对中国企业带来成本影响。虽然短期欧盟受到乌克兰局势波折影响,但长期政策和消费者的驱动因素并未改变,甚至有望加速。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统计局、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4月提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,定下2025年完善统一规范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路线图,为未来诸如碳税等政策出台搭建基础。在政策推进的基础之上,中国的“双碳”生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,给企业“双碳”工作发展奠定良好契机。

核心发现三: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趋势良好,但减碳成果有待夯实

被调研的中国企业在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方面整体优于2021年,竞争力指数相较去年提升 6 个点,达到106。特别是在愿景与治理架构方面,被调研企业有明显进步,但是减碳行动与成果仍显不足,社会影响力方面则保持与2021年持平。

在减碳愿景和治理架构方面,75%的被调研企业已就“双碳”订立明确目标,70%的企业建立了“碳中和”的相关组织,相较2021年的35%有了长足进步,为迎接“双碳”规则具体化奠定了基础。

在减碳表现方面,被调研的企业仍于起步和探索阶段,有约45%的企业统计范围1(公司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)和范围2(公司购买的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),而统计范围3(前两者以外公司产生的所有排放,包括上游与产品供应链相关的其他间接排放,以及下游产品和服务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排放)的企业占比更低,仅为20%。同时,在减碳成果方面,仅有27%的企业在范围1/2成功减碳,14%的企业在范围3成功减碳,整体表现长期仍有成长空间。


图注:减碳愿景方面,大部分行业头部企业均已根据核心考量,明确减碳目标,并开始逐步设定未来 5~10 年的减碳计划。(数据源自本次企业调研,经贝恩公司分析得出)

图注:公司治理方面,可持续发展部门和相关岗位已经成为被调研企业的“标配”,并设立减碳相关标准 KPI、定期追踪,企业内减碳意识具体化。(数据源自本次企业调研,经贝恩公司分析得出)

图注:减碳表现方面,约一半的被调研企业已就范围 1/2 进行碳排放统计,部分交出了初步的减碳成绩单,但表现仍落后于愿景,长期成长空间可期。(数据源自本次企业调研,经贝恩公司分析得出)

核心发现四:行业间政策驱动特点明显,同行业内企业表现差距显著

研究显示,以科技互联网行业为首等监管压力较大的行业,在2022年企业“双碳”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前列,与2021年相似。此外,自身业务与碳排放高度相关的行业,比如交通业,推动新能源车和协同上游供应商减碳等举措紧随其后,而其他行业的企业则多数以自愿减排为主。在行业内,我们也观察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巨大差距,例如,百胜中国2021年向联合国下属组织 SBTi(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,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)提交了供其审核的减碳目标与承诺,并建立专人负责推进减碳工作,在供应链减碳方面已经开始行动,进度明显领先于本行业的其他企业,形成“双碳”先发优势。

核心发现五:企业需要树立“防御之盾”和“进攻之矛”攻守有道的思维模式

2022年以来,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值得其他企业进一步思考、借鉴的行动与方法,可谓是“标杆初现”。我们认为,企业应当树立“防御之盾”和“进攻之矛”,建立攻守有道的“双碳”思维模式,进行“双碳”战略的整理规划。

“防御之盾”是企业的基本功。落实减碳的出发点,包括优碳运营中的节能增效、绿电使用、碳抵消,以及供应商协同减排中的碳排核查、减碳赋能、优碳采购,其核心是对减碳成本曲线有清晰的量化梳理及认知,与加强相对应的供应商减碳的管理能力,将减碳加入供应商的评估体系中。

“双碳”工作与其他业务的深度结合可以为企业锻造“进攻之矛”。低碳产品商机的挖掘,品牌的低碳内涵沟通,整体供应链的低碳重塑,业务与资产组合的低碳优化,以及低碳技术的创新,能够塑造公司差异化、难以复制的“双碳”核心竞争力。

图注:资料由贝恩公司分析得出

8大行业减碳思路


图注:行业之间整体政策驱动特点明显,同行业内企业表现差距显著。(数据源自本次企业调研,经贝恩公司分析得出)

科技互联网行业
科技互联网行业始终备受各界关注,在以往变革中,往往先行。“双碳”行动方面,科技互联网行业亦是先行者,行业内企业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表现相对领先。不少互联网科技公司不仅提出自身的减碳目标,推进绿电使用,并且推出数字化碳排放管理方案,赋能助力其他行业实现减碳。

交通行业
随着新能源汽车愈发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,销量增长迅速,交通行业向新能源转型势不可挡。行业总体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表现相对较好,但对部分传统汽车企业而言仍存挑战。此外,领先企业除去自身新能源业务长足发展外,其供应链减碳亦日渐受到重视。同时,在报废、回收、再制造等阶段减碳空间亦存在持续提升空间。

新能源行业
在“双碳”政策背景下,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广阔。行业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总体保持2021年的良好表现。行业整体在“双碳”共识推动下,成长迅速,高速发展,同时众多企业全球业务拓展也开始不断上量,成为业务的重要驱动因素。

传统能源行业
化石能源行业仍是中国主要的电力来源。目前来看,行业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总体呈稳健发展局面,部分领先企业成果卓著。短期内发电能效的提升仍是减碳的核心手段,从长期来看,多元化发电能源结构转型是关键驱动力。

地产行业
地产行业通过新型可持续建筑材料、工艺和绿色建筑设计,有着巨大的减排空间。另外,建材、装饰材料的可循环利用亦大有可为,可以极大降低建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。行业内,企业总体开始注重减碳的重要性,在地产行业波动的宏观背景下,开始结合环保题材寻找新的突破点。

金融行业
金融行业各企业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整体差距不大。低碳金融创新对中国“双碳”进程至关重要。金融机构已经开始积极通过绿色项目开发,向企业提供必要的贷款和担保等服务。从长远来看,绿色金融为碳市场提高资金流动性提供了帮助,激发了市场活力,是各行各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柱之一。

快消品行业
快消品行业相对碳排放量较少,企业减碳主要基于自愿性原则。行业里各企业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差距较大。领先企业已然开始在减碳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,并获得减碳的直接成绩。部分企业在低碳产品与模式创新方面的探索,得到了消费者的直接肯定。

餐饮零售行业
餐饮零售行业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范围3,即上游供应商排放。当前,餐饮零售企业减碳工作仍以自愿为主,各企业“双碳”竞争力指数总体表现差距巨大。围绕“双碳”目标,建立更好的供应商减碳体系对餐饮零售企业尤为重要。
推荐视频